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8篇
综合类   15篇
水路运输   109篇
铁路运输   8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罗薇  杨含坤 《船海工程》2006,35(2):46-48
介绍顶推船队耐波性试验,测量不同航速、不同浪向角对应的驳船和推轮纵摇角、横摇角、重心处垂向加速度和升沉幅值、驳船连接装置处垂向加速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编组站驼峰自动控制系统中,三部位减速器超速这一典型但又比较棘手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编组站驼峰自动控制系统,在三部位减速器出口后利用可控减速顶对钩车超速进行自动防护的解决方案,并阐述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舰船姿态坐标变换及稳定补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现有舰船姿态坐标变换的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舰船平台罗经测量舰船姿态的原理,明确指出虽然舰船姿态变化是随机的,但是平台罗经测出的舰船姿态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由地理坐标系(惯性坐标系)到舰船甲板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必须按照航向--横摇--纵摇的顺序进行;而由舰船甲板坐标系到地理坐标系的坐标变换必须按照纵摇--横摇--航向的顺序进行,并推导建立了舰船姿态变换方程,为舰船稳定平台及舰船姿态补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也可在航空航天、天文及控制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船舶主推调距桨方案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论述调距桨的工作原理及调距桨方案设计方法,提出用图谱设计法实现方案设计,即根据螺旋桨模型敞水系列试验绘制专用的各类图谱进行设计,为后期的调距桨装置的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分析顺桨的作用,介绍应用可调距螺旋桨原理设计顺桨的原则,对比倒车和正车两个方向的顺桨结构的不同特点,用于指导顺桨的设计,对可调距螺旋桨的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装备调距桨的舰船越来越多,但在调距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船-机-桨难以全面实现优化匹配的情况,从而不能发挥调距桨的优势.基于船-机-桨的关系,结合调距桨的特点,提出了调距桨舰船任意负载下的最大允许航速以及减小油耗的计算方法,为该类舰船实现船-机-桨的优化匹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综述国内外新型路面结构和高性能路面材料的研究使用现状,针对我国现有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今后这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所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8.
徐艳  李彦 《舰船电子工程》2006,26(3):110-113
在常规模糊控制器的基础上,通过自适应控制优化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获得了反映被控对象过程状态特征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并且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用于可调螺距螺旋桨系统时的控制性能,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船舶纵向速度振荡对垂荡与纵摇耦合运动建立运动响应模型,基于弗劳德-克雷洛夫假定,采用切片法推导切片的浮力、阻尼力和惯性力,通过对切片的积分得到了船体垂荡与纵摇的水动力(矩),推导并得到垂荡与纵摇耦合运动响应方程。以某隐身船为实例,初步分析遭遇频率散射强度和散射频率对耦合运动的影响,得到增大散射强度和散射频率可以减弱耦合运动及其剧烈程度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陈卫  姚震球 《舰船科学技术》2012,34(5):32-35,40
运用CFD方法中的汽-液混合二相流模型模拟JDC4-55可调桨的水动力性能和空泡性能。通过改变进速和调节桨叶角度得到相应的水动力性能参数。分析空泡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JDC4-55可调桨桨流场模拟分析。相对于单相流模型而言,JDC4-55可调桨汽-液混合二相流模型性能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